山区丘陵地带,生态循环农业,带来三大启示,解决三大痛点JSGG.CN

[复制链接]
查看: 382|回复: 0

山区丘陵地带,生态循环农业,带来三大启示,解决三大痛点JSGG.CN

[复制链接]
查看: 382|回复: 0
淡淡

0

主题

0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2021-9-23 14: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区丘陵地带的农业发展之痛,一直是社会化谈论的焦点,也是亟需要改变的痛点之处。
  长期以来,山区丘陵地带人多地少,人均还不到一亩三分地,机械化耕种就更难以实现。摆在眼前只有一条路,必须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否则还是老样子。
  按道理说,进入“休闲时代”,山地最值钱。问题在于,山地没有充分利用,农业本身不赚钱,有地的增产不增收,没地的无法施展,想突破目前的局限性,关键找不到合理的发展方式,也缺少操盘的人才支撑,难以释放潜在的价值驱动力。
DSC0000.jpg

  关于如何发展山区丘陵地带的农业,从机械化的角度来说,当前存在着“以机适地”和“改地适机”的选择之争。
  “以机适地”之路认为,是农机研发力度不够,没能研发出可以自平衡在坡地作业、可以爬坡上坎、可以在细碎地块作业的农机。
  “改地适机”之路认为,现代农业不仅仅是要农机单兵突进,地块、农艺等要素也要配套,现代化的农业机械需要成整连片、平整的农田相适应,只有细碎坡地进行“短并长、小并大、坡改平”的改造以适宜农业机械作业,才是根本出路。
  不过,2021年以来,低产农耕地整治,各地也在如火如荼进行,比如:山区丘陵地带农田的宜机化改造试点,重庆就在整镇推进;四川、山西、宁夏、贵州、湖南等都在稳步推进,广东正在论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事宜,准备开展试点。
  但是,试点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有些地方,条件不允许,我国毕竟是“大国小农”的现状,还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真正无法机械化耕种的农田,还需另寻它路。
  在我看来,根本上在于山区丘陵地带的农田,走什么样农业发展模式,是选择“大农业”适度规模化,还是选择“小农业”特色精品化,这个很重要,不能搞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劳民伤财。
  我国山区丘陵地带的地貌占陆地面积的73.4%, 大部分乡村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因此,土地分割细碎, 难以实现机械化、大规模的现代农业之路, 如何从“小微”规模实现小农现代化成为当务之急。
  山区丘陵地带的农业,要从“小微”规模实现小农现代化,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主导,提升山区丘陵地带农田嫁接的溢价空间。单从特色上深究,拥有绝佳的自然生态环境,原生态、无污染,每天都是风和日丽,并有自己的农业特色;具有当地传统乡村风貌和民俗特色;分布着有山有水有绿植的天然风景特色的村落。只有,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建设以“小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提高经济效益。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趋势下,山区丘陵地带的产业振兴很关键,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这就需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精准选择着力点,谋求从“小生意”发展到“大产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生态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形成中小型农业综合体。
  生态循环农业,是山区丘陵地带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产业链为中介、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 从生产系统内部和生产系统外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实现农业生产高效与绿色发展。
  “休闲、绿色、健康”常态化需求下,主要着力点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从满足“量”的需求走向满足“质”的需求的转变。这样不仅,能让覆盖区域的消费群体吃的好、吃的饱、吃的健康,还能让农业发展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绿色生产,不断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让分割细碎的土地集中,有效组织农民,联农带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前提条件是,要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或土地托管机制,防止小农户利益受损,正确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生态循环农业,不仅可以搞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种植,还可以搞养殖。养殖方面,为了减少农村环境污染,要建沼气池和有机肥输送管道,将牲畜圈里的粪便转投到沼气池发酵, 生产沼气和沼液,沼气输送到临近田园社区供生产生活使用,沼液则输送到临近菜园、田地作为有机肥料,形成“饲草料—肉—沼气(有机肥)”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DSC0001.jpg

  生态循环农业,带来三大启示
  1、“变废为宝”。在绿色循环的理念下,普通意义上的“废物”不过是未使用得当的资源。比如,农业企业的农牧粪便等下脚料, 随意丢弃或排放就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但只要利用合理,在清洁生产标准范围内经过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把它作为产业开发的再生资源加以利用, 既让农业企业获得切实利益,又大大激发了农村生态治理热情,在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巩固了生态环境治理成果。
  2、“效益”与“绿色”同在。推行绿色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从农业生产效益看,实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产品的绿色安全;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看,推进绿色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大节约了农业资源,有力治理了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从再生资源产出与利用看,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投入精准化、集约化,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率,帮助农民科学施肥、合理耕种;从社会治理效益看,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保证了消费者餐桌的绿色安全, 并且农业废弃物经沼气化后可减少疾病传播源、避免地表水受污染,再有,用沼气替代化石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从社会经济效益看, 农业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利用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沼液的施肥效率高于液肥,沼液灌溉又节省了有机固体肥料的使用成本, 沼气的使用减少了化石燃料的开采, 同时节省了化石燃料的使用成本。
  3、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出于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考虑,目前,全国各地的一些区域,正在关闭一些生态效益较差的养殖场, 但关闭成本比较高。与其关闭,不如完善配套,向循环农业的方向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解决三大痛点
  1、多样化农业生产经营,需要吸收各自优势
  目前,全国各地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实际上千差万别,建议吸收各自优势:首先,养殖、种植专业大户作为规模化经营主体,有能力承担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主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其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专业大户,带动小农户一起发展,分散的小农户也应积极融入生产专业化队伍,向科学种养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水平;最后,农民合作社具有组织散户、带动大户、对接企业、联结市场等多项功能,可承担农产品生产商品化功能,进行有组织的农产品流通业务。
  2、缓解土地撂荒的问题
  当下,全国各地农村,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带的村里,主要劳动力绝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90%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不足造成土地撂荒问题持续恶化。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土地流转经营农业生产,既能够维持农业生产,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眼前,绝大部分年轻人不懂农业耕作,老年人又局限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发展思维固化,不愿意接受现代农业技术。比如,农业施肥愿意使用化肥而不愿意使用有机肥、畜禽农家肥,病虫防治依赖农药而不愿利用生物杀虫和物理杀虫,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安全。因此,必须培养有文化、会经营和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DSC0002.jpg

  生态循环农业,需要跨界融合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利用好山区丘陵地带的优势,让其发挥得淋漓尽致,释放出其潜在的价值。既然认同农业,扎根乡村,要懂得实现农业要素的重组,注重产业的叠加与整合,懂得跨界融合,方能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
  生态旅游做引领,利用传统乡村风貌和民俗特色,让农耕文化升级、让耕读文明复兴,让耕修、耕乐、耕禅等泛农业价值将被再创造,打好生态这张牌,满足"生态消费、文化消费、心灵消费“的新需求,打通“市民下乡,农业进城”的这条路,驱动特色农产品在地化销售及渠道的全面扩展。
  同时,要重视品牌的培育,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农产品。
  这样,不仅有利于附近山区村落的发展,还能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平衡好各方利益的情况下,还能把传统村落,改造成田园社区,让田园康养带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最终,让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中小型农业综合体。
  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村,要是有一定基础条件,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定要做好前期的策划、规划设计,以免走弯路。
  生态循环农业,又能亲近脚下的土地,还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农民的智慧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只有打破农耕惯性,才能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养活我们。
  生态循环农业,本质在于返璞归真,其精髓更在于朴素。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微信公众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主题

0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推荐帖子
更多
    精选版块
    更多

    关注节水灌溉网

    获取最新资讯

    QQ|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津B2-20200356|津公网安备 12011402001208号|谁在小黑屋| | 津ICP备2020007972号-2

    GMT+8, 2024-5-17 15:00 , Processed in 1.023695 second(s), 5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