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业综合体和农业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JSGG.CN

[复制链接]
查看: 370|回复: 0

如何看待农业综合体和农业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JSGG.CN

[复制链接]
查看: 370|回复: 0
测试组

0

主题

0

回帖

4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3
2021-9-21 15: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建设高度发达的农业和生产出足够的农产品以便满足国家对农业原料和食品的需要,要求对农业生产进行根本的技术改造。还在保共第九次代表大会上(1966年),已经通过关于整个国民经济向全面集约化过渡的方针。
  保共九大对农业提出的任务是:“沿着生产过程广泛集约化的道路,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和切实提高它的效果”。完成这样的任务,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地采用工业的方法,实行生产过程的综合机械化并逐步过渡到自动化,尽可能采用化学化,扩大水浇地面积和利用农业科学成就,等等。
  在农业中应用科学技术革命新成就和在此基础上采用工业方法发展农业,必然要求大规模的生产集中。这就是说,需要大面积地经营种植业和建立大型的畜牧业。
  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正在加速生产集中化的进程。例如,在法国,农业企业的数目,1956年为226万家,1974年减少到126.1万家。与此相适应,每家企业的平均规模,以耕地划分,从142狄卡尔增加到210狄卡尔。当然,这一过程是在竞争中自发地完成的。其结果是小农破产和无产阶级化,是把小型农业企业的土地集中到资本主义大农业的手中。
DSC0000.jpg

  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尽管有国家干预,但是仍然不能保证农业合理的发展。在那里,土地私有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成了经济发展的阻力。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确立公有制,才能实现最合理和最有效的生产集中。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管理经济,能够建立起同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相适应的集中化。保加利亚发展农业的经验完全证明了社会主义在这方面的优越性。
  实现农业生产集中化的第一个有决定意义的步骤,是把农业引导到合作的道路上来。五十年代末的并大社运动,为农业生产的集中和专业化开创了更加广阔的余地。但是,也要看到,在大型的农业社和国营农场,相当的程度上还继续保持着多种经营的局面。它们有的种植数十种农作物,喂养几乎全部种类的畜禽。为使农业生产达到最优的集中和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必须进一步寻找和利用新的、更合适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正如所知,在并大社以后,在猪、小牛、肉鸡育肥、蛋鸡养殖、水果和蔬菜罐头加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广泛地出现跨农业社企业和国营、农业社企业。这是由几个农业社或者国营企业入股办起来的。它们在农业生产集中和专业化的条件下,从事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
DSC0001.jpg

  尽管这些跨农业社企业和国营,农业社企业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经验表明,它们还不能做到在全国的范围内提高农业的集中化水平,也不能全面地改造农业。为此,必须采用一种能够进一步全面改造我国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农工综合体就是最合适的形式。
  1970年4月,保共中央特别全会讨论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农业生产的状况和任务。确定农工综合体是在工业的基础上实行农业集中和专业化的最适宜的形式。特别全会就农工综合体的根本特点、建立原则、管理方法和活动方向等问题做出详细的指示。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内容是,在集中化和一体化的基础上,加速采用科学技术进步成就和广泛应用工业方法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建立和发展农工综合体,对全国农业进行根本的组织上的改造。
DSC0002.jpg

  四月特别中央全会以后,全国进入建立新的经济形势的阶段。到1971年年底,共建立170个农工综合体,参加的有662个农业劳动生产合作社和158个国营农场。这些农工综合体共有3,903.1万狄卡尔土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2%。每个农工综合体的平均规模为:耕地24.3万狄卡尔,劳动力6,479人,固定基金2,140万列弗和485台拖拉机。
  农工综合体是新的、较高级的经济形势。它既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又能使农村的社会经济关系进一步完善。按规模和内容来说,农工综合体同农业劳动生产合作社有根本不同。
  首先,就性质而言,农工综合体是建立在合作制组织原则基础上的经济形势。这些原则包括:自愿、民主、领导机关的选举制、物质利益和对生产结果负责,等等。它是高级类型的合作社,由集体成员农业劳动生产合作社、国营农场和其他组织参加组成。在1971年建立并在法律上生效的161个农工综合体中,全部由农业劳动生产合作社参加组成的有83个,全部由国营农场参加组成的为14个,其余64个为农业社和国营农场共同参加组成的混合的农工综合体。
  在农工综合体建立初期,它的成员(农业社和国营农场)还保持它们的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性,以及自负盈亏制度。生产管理和计划等重要活动,物质技术供应,投资方向的确定,服务活动的组织和产品销售等,均由综合体领导机构负责。这就为比较有效地利用财力、物力和人力,按照居民点和自然条件划分农作物种植区和分布畜牧业创造了方便条件。就能够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和建立大型的畜牧场,实行大型的农业专业化。
  农工综合体这种经济形势的出现,虽然时间还不长,但它为在农业中建立现代物质技术基础和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带来了希望。1975年与1970年相比,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15.6%。虽然农工综合体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它还有很大的潜力。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潜力,必须进一步完善农工综合体的管理结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加,生产集中、专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在农工综合体的组织结构和全面集约化任务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加入农工综合体的农业社和国营农场保持其法律和经济的独立性,给生产的进一步集中造成了困难。这种独立性妨碍农工综合体发挥统一组织的作用,给农作物和畜牧场按地区合理分布造成困难。
DSC0003.jpg

  农工综合体的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生产合作社这种经济形势,已经不能再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它在改造和发展农业中,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建立农工综合体的条件下,再保留农业社的独立性必然起阻碍作用。农工综合体本身也是要发生变化的。还在建立它的初期,我们就指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形式,在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将随着条件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近几年来,正在加紧进行农工综合体的组织改革工作。综合体集体成员的法律和经济独立性正逐步向综合体统一的法人过渡。1972年,有经济和法律独立性的农业社为679个,国营农场156个;1975年分别减少到281个和91个。而农工综合体的部门专业化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从154个增加到702个。农工综合体的建立及其不断发展和完善,把农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提高了一步。如前所述,保加利亚建立起三种农工综合体。因此,在农工综合体的条件下,农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性。而且,由于它的成员保持法律和经济独立性,使之更为复杂。随着部门组织结构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成员的独立性的取消,将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的形式。这既是提高农工综合体所有制的成熟程度,又是在所有制关系方面建立较大的同一性。
  经过整顿以后,在农工综合体的活动中保留了合作社时期采用的某些组织原则和管理方法。因此,它又带有合作形式的某些基本特征。农工综合体虽然同国家所有制已经大为接近,但是在集体利益和分配关系上,还有着它自身的特点。
  在完善农业生产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是在1972年以后。这些重大进展是指,计划方法、产品收购、收入的组成和分配等。同国营成分已经大大接近。采用了统一的总收入的组成和分配表。从而消除各年份和各农业社过去存在于劳动报酬上的摇摆。
  农工综合体的建立推进了农业生产水平一体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农业同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垂直一体化。在农业中,由于耕作水平提高和广泛利用工业工艺,使工业生产资料在农业中的作用不断增加,其比重不断上升。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生产技术、肥料、化学农药、运输设备、燃料、电力、建筑材料等的及时供应。
DSC0004.jpg

  另一方面,农产品在进入个人消费以前,越来越多地需要经过工业加工。农业对运输、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依赖也更大了。这就要求改善它们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联系的方法。农业同工业特别是同农产品加工工业以及某些服务行业需要建立直接的组织上的联系。要在生产工艺连续性的基础上加强垂直一体化。这种连续性来自“土地到最终产品”的必要性。这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按照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把农业和工业活动联合在一个组织形式当中;第二,建立全国农工综合体,统一领导农业和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以及商业服务业。
  全国农工综合体的形成和它在组织上的独立,是生产社会化达到高级阶段的结果。它将带来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进一步完善和两种形式所有制的接近。沿着这条道路,将使农业变为工业的一种形态,为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的联合创造物质和组织前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主题

0

回帖

4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3
推荐帖子
更多
    精选版块
    更多

    关注节水灌溉网

    获取最新资讯

    QQ|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津B2-20200356|津公网安备 12011402001208号|谁在小黑屋| | 津ICP备2020007972号-2

    GMT+8, 2024-6-1 14:21 , Processed in 3.371314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