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途的“嫁接”农业JSGG.CN

[复制链接]
查看: 251|回复: 0

有钱途的“嫁接”农业JSGG.CN

[复制链接]
查看: 251|回复: 0
swagger

0

主题

0

回帖

18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7
2021-8-3 22: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用来解决温饱问题了,还延伸出来观光旅游的价值。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就是“嫁接”技术的应用。
DSC0000.jpg

  番茄与土豆嫁接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嫁接的例子了,比如瓜类的 “南瓜—西瓜—黄瓜—甜瓜”、“土豆—茄子—番茄—辣椒”等等,果树类的“桃—李—杏—樱桃”等,这些属于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物种,同一科同一属。对于游客而言,这已经很新奇了,特别适合中小学生的自然科普教育等,有很多也在生产上进行了广泛的生产应用了,难度不高。
DSC0001.jpg

  同一棵树上结桃、李子和杏
  对于亲缘关系再远一些的,比如“萝卜—白菜”,是同科不同属,技术上相对难一点,成活率较低,但目前见到的很少,主要还是没有生产意义。对于观光农业而言,正是这些比较稀罕的景象,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产生离奇的观光效果。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走进园子里看到的是番茄上长出茄子与辣椒又长出木本的枸杞;还有在一株树上又长苹果又长梨,同时还结着枇杷,同一棵树上结不同的果实,有不同颜色的,不同果型的,不同口味的,不同品种的。
DSC0002.jpg

  白萝卜与白菜嫁接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为了探索植物远缘嫁接成功的可能性及嫁接体的观赏特性,进行了柳属与杨属植物的属间远缘嫁接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枝接或芽接均可使柳树/杨树或杨树/柳树嫁接成活,其中采用改良插皮接,旱柳/沙兰杨嫁接成活率较高,达90%以上,嫁接组合生长良好,6年内未出现后期不亲和现象,但沙兰杨/旱柳组合在嫁接后会出现“小脚”现象;垂柳/小叶杨、金丝垂柳/小叶杨在秋季芽接,成活率也较高达70%以上,且嫁接体愈合良好。但是,以柳属植物为砧木,小叶杨为接穗,嫁接组合的成活率较低,仅10%~16%。柳属与杨属植物嫁接体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可望在园林绿化中得到应用,创造新奇的景观。
  其实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嫁接技术,很早以前就有研究。枣与葡萄嫁接、梨与枫树及桑树嫁接,这些是在古代农书中的一些尝试。近现代也有一些新奇的嫁接,比如上个世纪的苏联科学家米丘林,虽然在科学上有很多错误的理论,但并不影响嫁接技术的发展,他提出的“蒙导”技术可以培育新品种,现在看就是嫁接,很多就是通过砧木性状的转移实现接穗品种的突变来培育植物新品种,尽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品种,但足够新奇也是具有观光价值的。
  有报道,隆回县罗洪镇幸福村农民罗林森用水稻与芦苇嫁接,还培育了新奇的品种。类似的还有1999年秋,由昊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远缘嫁接诱变技术将豫麦18的幼苗嫁接到甘薯地上幼茎基部,后成活、开花、结实。观光农业也就是利用这种令人费思的效果起到了轰动效应。
DSC0003.jpg

  水稻嫁接在芦苇上
  嫁接技术
  对于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植物,首先培养砧木与接穗,它是基础,也是影响成活率的关键。瓜类的嫁接需要一把锋利的剃须刀,常用的嫁接方法有劈接法。于砧木切口中心纵切1-2cm深的光滑接口,再把切削成双面楔形的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并用蔬菜嫁接夹固定即可,通常情况下,半个月左右就可愈合伤口进行移栽。果树类的主要有枝接、靠接和芽接等,具体方法可以百度一下,就不再赘述了。
DSC0004.jpg

  果树嫁接
  通常用于观光园建设的远缘嫁接苗,都推荐使用透明玻璃造的槽式气雾法栽培,这样可以达到便于观察与游人观赏的效果,可以同时看到地下的马铃薯块茎与萝卜之根茎,又可以看到地下的青菜与番茄,给人产生震撼的新奇的观光效果。特别是马铃薯番茄,可以实现地下水果与地上水果的双层采收,这种乐趣与神奇是可以吸引众多游客的,在你的观光园中可以专门设计规划远缘共生园区之建设。
  这种嫁接是观光农业的一种探索,诸位避免一听就会,一做就废的老路。
  关注@农田耕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主题

0

回帖

18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7
推荐帖子
更多
    精选版块
    更多

    关注节水灌溉网

    获取最新资讯

    QQ|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津B2-20200356|津公网安备 12011402001208号|谁在小黑屋| | 津ICP备2020007972号-2

    GMT+8, 2024-6-3 01:16 , Processed in 0.966297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