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肥使用技术和施用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查看: 561|回复: 0

水溶肥使用技术和施用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查看: 561|回复: 0
李是节水人36

0

主题

0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2021-1-13 01: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溶肥是一种可完全溶解于水的多元复合肥料,能够迅速溶解于水,作物吸收利用率是普通化肥的2~3倍,在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农业用水、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改善作物品质以及减少劳动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般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果树生产基地以及一些花卉等种植区。
DSC0000.jpg

  水溶肥使用技术: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用水溶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多便利,但使用不好也会带来灾难,必须严格施肥时间和肥料用量
  施肥时间浇水施肥时,水的温度尽量与地温和气温接近,并且不要大水漫灌。冬季大棚浇水,尽量在上午浇水;夏季尽量选择在下午或傍晚浇水。如果不用滴管的话,尽量小水勤浇。
  大水漫灌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根系呼吸受阻,影响养分吸收,并且容易烂根、死棵。推广“垄上栽培”有利于作物高产。
  肥料用量只有科学施肥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和品质。科学施肥不仅仅在于养分配方、质量,还要用量科学。
  一般来讲,陆地蔬菜使用50%含量的水溶肥,亩用量在5公斤左右,另加水溶性有机质腐植酸、氨基酸、甲壳素等0.5公斤左右,除了增加氮磷钾营养元素之外,还能提高作物抗病能力、抗旱能力、抗寒能力,减少缺素症的发生。
  以黄瓜、番茄这类蔬菜作物为例,黄瓜和番茄都是不断开花、结果、采收的作物,根据农业部测试,每生产1000公斤黄瓜大约需要氮3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2.5公斤、氧化钙1.5公斤、氧化镁0.5公斤。
  黄瓜、番茄等作物前期营养生长氮肥用量大一些,开花时不能缺少磷和硼,结果期要增加钾和钙的用量,中后期注意补充镁肥。也就是说,整个生育期要做到养分平衡。
  在掌握养分平衡的情况下,还要注意水溶性有机质的配合使用,包括使用二氧化碳气肥。
  避免直接冲施,要采取二次稀释。水溶肥比一般复合肥养分含量高,用量相对较少,直接冲施极易造成烧苗伤根、苗小苗弱等现象,二次稀释不仅利于肥料施用均匀,还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DSC0001.jpg

  水溶肥施用注意事项:
  少量多次施用。由于水溶肥速效性强,难以在土壤中长期存留,少量多次是最重要的施肥原则,符合植物根系不间断吸收养分的特点,减少一次性大量施肥造成的淋溶损失。一般每次每亩用量在3~6千克。
  注意养分平衡。水溶肥一般采取浇施、喷施,或者将其混入水中,随同灌溉(滴灌、喷灌)施用。
  需要提醒的是,采用滴灌施肥时,由于作物根系生长密集、量大,对土壤的养分供应依赖性减小,更多依赖于通过滴灌提供的养分。如果水溶肥配方不平衡,会影响作物生长。
  另外,水溶肥千万不要随大水漫灌或流水灌溉等传统灌溉方法施用,以避免肥料浪费和施用不均。
  配合施用。水溶肥料为速效肥料,一般只能作为追肥。特别是在常规的农业生产中,水溶肥是不能替代其他常规肥料的。要做到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水溶肥与常规肥相结合,以便降低成本,发挥各种肥料的优势。
  尽量单用或与非碱性农药混用。蔬菜出现缺素症或根系生长不良时,不少农民多采用喷施水溶肥的方法加以缓解。
  在此提醒,水溶肥要尽量单独施用或与非碱性的农药混用,以免金属离子起反应产生沉淀,造成叶片肥害或药害。
  避免过量灌溉。以施肥为主要目的灌溉时,达到根层深度湿润即可。不同的作物根层深度差异很大,可以用铲随时挖开土壤了解根层的具体深度。
  过量灌溉不仅浪费水,还会使养分淋失到根层以下,作物不能吸收,浪费肥料。特别是水溶肥中的尿素、硝态氮肥(如**、**钙、硝基磷肥及含有硝态氮的水溶性肥)极易随水流失。
  防止地表盐分积累。大棚或温室长期采用滴灌施肥,会造成地表盐分累积,影响根系生长。可采用膜下滴灌抑制盐分向表层迁移。
  文章来源:农资导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主题

0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推荐帖子
更多
    精选版块
    更多

    关注节水灌溉网

    获取最新资讯

    QQ|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津B2-20200356|津公网安备 12011402001208号|谁在小黑屋| | 津ICP备2020007972号-2

    GMT+8, 2024-5-21 02:33 , Processed in 0.932504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Tencent Cloud.